2025-04-30


摘要:解振华、刘明康、高西庆、马骏、盛和泰等多位绿色和金融大咖,就全国碳市场启动、绿色信贷等话题开讲。


  以“绿色创造价值、促进中国绿色投资”为主题的2017杜克国际论坛,在昆山杜克举办。解振华、刘明康、高西庆、马骏、盛和泰等多位绿色和金融大咖,就全国碳市场启动、绿色信贷等话题开讲。

  解振华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领导人不承认气候变暖的事实,是对全人类的不负责任。我国的碳排放峰值会提前到来,但是城市化会让建筑、交通业的排放峰值稍晚到来,还要提高非化石能源电力的消纳能力。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低碳发展,从2005年至今,已投入11万亿,吸纳就业人数3000万人,预计至2030年中国需要总投入41万亿,吸纳就业人口6900万人。关于全国碳市场启动,目前碳排放总量和分配原则已经确定,下一步要进行配额分配,先易后难、有序扩大、逐步推进。截止2016年12月,我国完成了1.36亿吨碳交易,总成交额34亿元,平均碳价30元/吨,纳入碳排放控制的重点行业,实际上实现了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的“双降”。至于国际碳市场链接,欧盟和日韩均有意与中国链接,形成中欧和东北亚碳市场。

  刘明康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银监会前主席:觉悟有两种,一种叫顿悟,一种叫渐悟。发展到了今天,应该到了顿悟的阶段。我相信,我们通过觉悟应当对绿色、环保有新的认识,绿色环保更多是驱动力(driving force)而不是发展阻碍,绿色环保产业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而不是让更多人失业,对银行业是机遇大于挑战。银行业在绿色信贷领域的不良率很低,低于全行业不良率。对于银行业而言,现在做绿色金融的指标,要更高更细更新。可以参照国家发改委、质检总局的能效领跑者制度,还有环保部的绿色标准,还不能覆盖的,就参照各部门标准。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要心往绿色金融上想,劲往绿色金融上使。关键在于KPI考核里是否有绿色指标,绿色指标的覆盖范围是否可以更大。政府和监管者在绿色金融的服务中,是否考虑让绿色金融参照中小企业的风险权重比例?此外,还要加强信息披露,提高信息的可获得性和信息的准确性。还要在有了法律法规之后,还要认真执行。最后,沟通和合作是绿色金融能做成的关键。我们走在“一带一路”上,更要沟通和合作,做好绿色金融服务。

  马骏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绿色投资不仅需要债券融资,也需要股权融资,应该设立绿色发展基金,调动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具体做法是扩大财政贴息资金规模,试点将财政部门的绿色贴息管理权交给绿色银行或者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担保、再贷款等方式也可以用支持绿色环保项目和绿色金融。环境标准和执法力度的提高,未来开征碳税和碳市场交易,会导致银行的污染企业贷款不良率升高,金融机构应该向中国工商银行学习,开展普遍的环境压力测试,作为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手段。不过在未来几年来,这一做法应该还是银行的自愿行为,而不会作为监管机构的强制手段。关于绿色信贷目录,未来可以考虑目录内项目的一致性。不过,最大的不一致性,不在国内,而在于国内与国外对“绿色”定义的差异,按照国际标准,燃煤火电是不在绿色信贷目录上的。

  高西庆 清华大学法学院郑裕彤讲席教授:环保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实在影响广泛,有钱有权都没用,人总不能不出门吧。绿色金融与环保的结合意义重大,但不应该让金融从业者和监管者有多重目标,既要赚钱还要抓坏人,应该建立一个机制,按照法律办事,法制基础、执法力量和监督法律执行,三个力量缺一不可。

  叶燕斐 中国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从绿色信贷指引出台,到针对节能减排重点领域的能效信贷指引,中国的绿色金融已经走在了前列,影响力也逐步扩大到了周边国家。目前银监会正在建立中国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以确定什么是绿色项目,这个制度是可定量考察的,不仅统计贷款,还统计贷款产生的效果。同时为确保银行落实该项制度,目前正在开展银行自评价,同时也在制定评价方案,以便下一步开展外部评价。中国银行业在绿色信贷方面不用妄自菲薄,但在环境社会风险管理的团队建设和金融产品开发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