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摘要:近年来,作为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正在吟唱着属于自己的“冰与火之歌”。


  近年来,作为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正在吟唱着属于自己的“冰与火之歌”。

  一方面,中国海油在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中位列第109位,同时连续12年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的A级企业;另一方面,来自油气行业的刺骨寒意,正在随国际油价的一次次跳动撩拨着石油企业敏感的神经。

  “以改革求生存、创新谋发展,用五大发展理念开启‘十三五’新征程!”面对严峻的行业形势,在2016年年初召开的中国海油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杨华的话语掷地有声,也揭开了中国海油以“改革+创新”促进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役

  国务院国资委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油取得稳步发展,累计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上缴利税费分别比“十一五”增长2.5倍、1.4倍、2.2倍,油气供应能力显著增强,在世界财富500强的排名提升了90位,整体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迈上新台阶。

  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中国海油坚持履行节能减排等社会责任。“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油节能减排累计投入17.53亿元,累计节能189万吨标准煤,平均每年实现经济效益9.74亿元。万元产值能耗逐年下降,2015年为0.2731吨标准煤,同比降低3.9%,主要产品单位能耗继续呈下降趋势,并在国内继续处于领先水平,部分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中国海油以骄人业绩实现“十二五”顺利收官的同时,也难以避免地受到环境变化对传统能源企业的冲击。一方面是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另一方面是自身的产业链结构在低油价时面临挑战。

  近年来,中国海油虽然逐渐发展了油气勘探开发、炼化与销售、天然气及发电、工程技术与服务、金融服务等五大业务板块,但目前仍是以上游业务(油气田勘探开发)为龙头的大型油企。

  据中国海油2015年报显示,公司总资产中,上游资产占50.3%,中、下游资产加在一起占24.4%,但公司收入的62.2%却由中下游资产贡献,上游贡献为26.4%。

  自2014年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出现崩盘式下跌,到2016年的12月份,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近30个月,但低油价的产业冲击波仍在持续扩散。尽管近年来中国海油加快中下游产业发展,但由于中下游业务体量规模原因,对冲作用相对有限。“未来油价走势我们无法掌控,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千方百计把成本降下来。要做最坏的打算,彻底摒弃‘靠天吃饭’的思想,拿出背水一战的决心,推进降本增效取得更大成效。”对于油价问题,杨华曾呼吁海油人要认清形势,多依靠自身,避免怨天尤人。

  “面对国内经济新常态、油气行业新环境给公司发展带来的挑战,我们要从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看待提质增效工作,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全力打好提质增效攻坚战。”在2016年的中国海油领导干部会议上,杨华指出。

  中国海油将提质增效上升到关乎“生死存亡”的高度,并不是心血来潮,正是由于对自我所处的环境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同时跟近年来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有关。

  未雨绸缪进行提质增效

  早在2014年国际油价尚在100美元/桶的高位时,中国海油党组就提出要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开展“质量效益年”活动,以“质量合格率100%,成本下降10%,利润总额提高10%”为总体目标来实现提质增效。

  2015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中央企业提质增效升级工作,国务院国资委也多次对提质增效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一方面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增长要求,另一方面也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海油持续推进“质量效益年”活动。

  2015年年初,中国海油党组提出继续深化“质量第一、提质增效、勤俭办企”意识,全力打造“质量效益年”活动升级版。沿着2.0版的战略路线图,中国海油重塑自我,提质增效更加系统化、常态化。

  2016年2月5日,中国海油下发通知指出,将在全系统持续深入开展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质量效益年”活动,实现“完成总公司2016年主要生产经营任务,质量合格率保持100%,可控行政管理费用较2015年实际执行情况下降30%,效益保持行业先进水平”的总体目标。为确保目标实现,中国海油的“质量效益年”活动3.0版以“精、细、深、实”为标准,加强组织,全面动员,重点突破,务求实效。

  通过近三年不断升级的“质量效益年”活动,中国海油不断推行的提质增效等工作,正在取得阶段性效果,也为企业提前裹上了一层保暖的“冬衣”。

  数据显示,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15年主要成本桶油为39.82美元/桶油当量。而其2016年8月4日公布的中期业绩显示,其主要成本指标大幅下降,桶油主要成本为34.86美元/桶油当量,同比下降15.5%,其中作业费7.42美元/桶油当量,同比下降22.7%,中国海域和海外同比均降。同时,中国海油清洁能源的产销也在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油的海气产量和LNG(液化天然气)引进量稳步增长。2015年全年,中国海油气电集团国内天然气销售量246.2亿方,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932亿方。通过海上天然气战略,中国海油在中国近海成体系地开发海上油气资源,致力于构建百亿级别能源供应基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另外,2015年以来,中国海油还通过改革下游炼化板块,将过去分散在不同单位的炼化与销售企业整合成为一个产销一体化的市场化经营、专业化管理、集团化运作的公司,以实现对炼化产业的统一产业规划、统一资源配置、统一营销策略、统一体系建设,从而达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炼化板块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目前,中国海油通过实施“炼化一体化”,增值效应初步凸显,以炼化和销售板块的改革重组为契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1-11月,新组建的炼化公司实现利润总额93亿元,预计年度超百亿,中下游平衡油价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以改革创新促进绿色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海油以国际化程度和管理规范备受各界关注。而类似中国海油等央企的难能可贵之处,一方面在于为国家战略持之以恒地付出,另一方面则在于纵使业绩会有起落,依然不忘初心承担社会责任,在遇到发展困境时积极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调整,通过自我改革实现新的发展。

  在中国海油2016年工作会议上,杨华表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追求绿色低碳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中国海油将通过推动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构建绿色新能源体系等来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在有效应对低油价的基础上,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据中国海油规划计划部总经理金晓剑介绍,总体来看,中国海油“十三五”期间将彻底转变以要素驱动的传统模式,突出效率驱动、效益驱动为主,大力培育创新驱动。基本方针是坚持对外开放与创新对内开放相结合,全面适应和深化落实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构建安全、绿色、和谐的海洋石油产业。

  在产业结构和布局方面,中国海油将突出石油、天然气主业,构建差异化综合一体的价值链条和专业化的管理能力,打造与产业格局相匹配的营销体系。在产业策略方面,中国海油将重塑具有较强的成本竞争能力核心业务,保持优良的资产组合和独特的资源禀赋,打造整体协同的综合竞争优势。

  同时,中国海油在“十三五”期间面临着四个主要战略任务,一是打造“新支柱”,大力推进天然气全产业发展,提升清洁能源的市场竞争力,推动销售管理模式创新,使之成为公司的又一支柱产业;二是夯实“新支点”,着力推进海外项目及资产的优化与组合,切实提升海外业务盈利能力;三是培育“新增长”,创新管理和商业模式,积极培育与公司产业相结合的新增长点;四是提供“新动力”,持续深化改革,搭建技术、组织和管理的创新体系。

  据了解,目前天然气及发电产业已经成为中国海油中下游的重要板块,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效益增长点。2006年,中国海油只有广东大鹏1个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而到了2016年已有福建LNG、海南LNG等7个世界级大型LNG接收站,年接卸国外LNG能力超过2800万吨,累计接卸LNG突破1亿,热值相当于1.3亿吨原油。

  据中国海油气电集团方面介绍,2016上半年,中国海油气电集团在经济下行、需求不旺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保持了良好的经营发展态势,截至2016年11月30日,气电集团在国内销售天然气243.7亿方,同比增长10.24%;其中国外采购LNG在国内销售:1475.72万吨,同比增长22.4%;液态销售量252.1万吨,同比增长22%。

  “加快天然气及发电业务发展符合国家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也是公司开展低碳行动、响应巴黎协定、迎接能源革命、贡献清洁能源、实现绿色发展的实现途径。”金晓剑指出。

  构建绿色能源新体系,离不开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近年来,中国海油验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突破了深水、稠油、低孔低渗、非常规油气、重质油加工利用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包含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油气在内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评价技术体系。其中,LNG储罐、加注、液化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了国产化,有效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利用。

  根据2016年5月公布的中国海油科技发展规划,在“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油将更加注重技术进步等指标的量化,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从而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以“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绿色生产”为着眼点,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2016年9月,中国海油召开了公司发展史上首次创新大会。“探索具有海油特色的创新之路。”会上,杨华表示,下一步,中国海油将全力推进创新“四个一”工程,建立一组指标、构建一套机制、培育一批人才、夯实一种文化,力争在创新指标体系、机制、人才和文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使创新真正成为公司“内在基因”,推动海油焕发强大活力。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