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1


摘要:3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2017年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在会上表示,2017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启动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3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2017年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在会上表示,2017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启动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于国内碳市场而言,2017年的确是重要的一年。不过,在全球目光聚焦在国内碳市场启动时,另一个与中国利益切身相关的涉碳体系——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CORSIA),中国可能因尚未有足够认识与参与,面临被动跟随的局面。

  国际航空碳配额或削减民航利润

  2016年10月6日,国际民航组织(ICAO)通过了CORSIA,这是全球第一个行业性的减排市场机制。这一机制将于2021年开始实施,2035年结束。

  据国际民航组织航空环境保护咨询委员会(CAEP)测算,根据不同情景模式,到2025年,CORSIA将产生1.42~1.74亿吨二氧化碳减排需求,2035年将产生4.43~5.96亿吨二氧化碳减排需求。按照IEA碳价预测估算,至2025年,全球国际航空业购碳花费在15~62亿美元,至2035年,这一花费将增至53~239亿美元。如果按照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组织(SEI)测算,2021-2035年间,CORSIA将产生33~45亿吨二氧化碳减排需求。

  ICAO的减排目标是使全球国际航空碳排放量保持在2020年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通过技术降低发动机能耗、使用替代能源、提升运营效率等非市场机制,和一个基于市场的减排机制(MBM),也就是CORSIA,即通过从其他行业购买碳减排量,抵消自身新增的碳排放量。由此带来航空碳减排指标购买需求,相当惊人。

  于国际航空业而言,这意味着新增一项巨额支出。据CAEP测算,在2025年,购碳花费将占国际航空全部收入的0.2%~0.6%,在2035年这一份额将增至0.5%~1.4%。

  一位航空业业内人士告诉eo,中国也算过一笔账,这15年中国民航的碳减排量将达到5~10亿吨,以碳价阶梯上涨(10-15美元每吨)测算,中国民航业将为购碳花费500-1000亿人民币。

  如果从收入的角度来看,购碳花费所占比例并不算高,但若换算成利润可就不大一样了,尤其是对中国航空业来说。

  “航空公司的利润率不到5%,于国内某大型航空公司而言,此项开销在2035年可能会占据公司总利润的20%~50%。”上述航空业内人士不无担忧地说。此外,上述CAEP预测的百分比是全球平均水平,由于发达国家的航空业增长非常缓慢,而我国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于国内某大型航空公司,这一比例可达3%。当碳减排支出占到航空公司利润3%这一水平时,对航空公司国际航线的竞争力“将是极大的削弱”。

  中国将自愿加入,技术谈判已开启

  CORSIA将从2021年开始,用15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实施。其中2021-2023年为试行阶段,2024-2026年为第一阶段,这两个阶段为自愿参与。2027-2035年为第二阶段,几乎所有执飞国际航班的公司都要强制参加。

  依据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发布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第四条,中国将自愿加入CORSIA。但据知情人士介绍,中国民航局此前并不清楚,目前也未对外宣布是否参加以及何时参加。

  据了解,声明发出后政治谈判已基本结束,技术谈判是现阶段的重头戏。而技术谈判的专家组主要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制定监测、报告和核查(MRV),排放单位标准(EUC)以及注册登记簿(registry)三个方面的技术实施细则。其中EUC小组负责评估全球各种减排机制,制定抵消规则,从而确定卖方的范围。

  买方需求已经形成,而潜在的卖家又在何方?依照现有设想,CORSIA将利用MBM机制(《国际民航组织关于环境保护的持续政策和做法的综合声明:全球基于市场措施计划》,以下简称“MBM”计划),链接全球碳市场,使国际航空业在全球各大碳市场上购买碳减排量。这就意味着,每年几十亿美元将流入全球各大碳市场。

  目前初步确定,可用于抵消国际航空碳排放量的指标,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来自于碳交易机制下的碳配额,二是来自于自愿减排机制下的减排量。于我国而言,前者意味着我国碳市场的碳配额,后者意味着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

  但业内人士表示,鉴于目前评估标准的严格程度,以及我国目前碳市场的建设进度,我国这两大体系能否入围EUC,并不乐观。

  我国碳交易体系能否进入CORSIA卖方市场?

  虽然2021年CORSIA才开始试行,但现在标准制定环节尤为重要,中国目前经验较少,暂时很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提前摸清EUC的规则,有利于我国两大碳交易体系进入CORSIA卖方市场。同时,依据MBM声明要求,每三年将进行一次市场评估、修订规则,届时我国已经积累相关经验,便可在规则制定上发挥更大作用,争取更多国家利益。

  “参与这种国际技术讨论,确实感受到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位参与MRV小组讨论的中国专家告诉eo,通过参会他认识到MRV中M十分关键,监测的核心是搞清楚能源消耗和排放数据流动的各个环节,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溯源性。这其中技术含量很高,国内在此方面与国际还存在较大差距,还停留在有数据即可的层面。此外,虽然国内民航部分的MRV规则由民航系统自身制定,或考虑借鉴CORSIA的标准,但由于CORSIA的各项标准还在探讨中,而国内碳市场2017年即将启动,时间上无法衔接。

  此外,该专家指出第三方核查机构也是中国民航业比较头疼的问题,虽然目前对于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认证标准还在由MRV小组制定中,但他很担忧中国的核查机构能否入围,“如果由外资机构进行核查,可能会有核心数据泄露的危险”。之前中国民航参与欧盟碳市场时,相关核查工作是由普华永道、安永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

  除了MRV涉及到核心数据,登记簿系统更是所有数据的大集合。据了解,ICAO最初的野心是建立一个全球的碳登记簿系统,通过CORSIA连接全球各大碳市场,但发现存在很大的技术难度,便改为由各国自行建立自己的登记簿系统,或几国建立联合登记簿系统,最终由ICAO建立的中央登记簿进行连接。ICAO目前的行动可谓是全球碳市场链接的先驱,而碳作为一种标准标的物,在全球流通是一个趋势。ICAO在此先做摸索,一方面是为未来可能形成的全球碳市场做好经验积累,一方面也是掌握大量核心数据。无论从那个角度,中国都不应该放过这个机会,在起步阶段积极加入,而不是等到一切成熟之后才顺应规则。

  目前国内碳市场的建设主要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现阶段的重点是2017年中国碳市场建设。尽管民航行业也是第一批纳入国内碳市场的八大行业之一,但对于民航业而言,国内航班被纳入国内碳市场,国际航班被纳入国际碳市场,两者目标、规则并不一致。两者若能协调一致,民航系统可以提供国际的先进理念给国内碳市场建设,国内碳市场的有序建设也可以为全球航空业未来购买碳提供市场。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