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泼水成冰、原始森林、多年冻土…初冬,从漠河到大庆,跟随中俄二线管道的建设体验不一样的旅程。

一年有几个季节?理论上讲是四个,但是实际上可能是1到4之间的任何一个答案。12月上旬,记者来到了素有神州北极之称的祖国最北方——漠河,像网上的一个笑话一样,这里的季节是冬季和大约在冬季,过完长达8个月的冬季,剩下的是可怜的初春和深秋。
从漠河开始,《能源》杂志记者跟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下简称“管道公司”)探访了中俄二线的建设过程,其间穿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走过多年冻土区,感受北纬53度文化,见证管道建设的技术进步,行程超过一千公里,最终抵达末站油城大庆。
从神州北极漠河出发
漠河作为俄罗斯原油从东北进入中国的首站,可以说是一个龙头,除了已经建成的漠大一线(漠河-大庆),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下简称“中俄二线”)也正在不断推进之中。
中俄二线起始于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镇附近的漠河首站,途径黑龙江、内蒙古两省,止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林源输油站,管道全长941.80km,与漠大一线并行871.6km,管径813mm,设计压力9.5MPa~11.5MPa,要求在2018年1月1日具备接收每年俄油1500万吨的能力。
在漠河,温度低于零下三十度似乎已是家常便饭,地表温度更是让普通的液体温度计分分钟爆表,泼水成冰的游戏也早就玩累了。这些都超出了来自山东的我的想象,家乡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十几度,但在漠河已经算最高温度了。
漠河输油站所辖管道108Km,线路阀室7座,站场面积21.2万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接受俄罗斯原油、储存、化验、计量、外运、倒罐、收发清管器等。
从漠河再往北走,就走到冰封的黑龙江了。走在边境线上,通常都会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情不自禁掏出手机,却发现已经是国际流量,恍惚的功夫手机就当面关机了。
据介绍,江对面的俄罗斯边境上,有一个加林达计量站,是管道公司唯一设置在俄罗斯境内的作业区,中方派驻员工8人,负责计量俄罗斯输往中国的输油量。
离开漠河,车队就钻进了大兴安岭的林海之中,雪路不断延伸,路边的白桦树朝各个方向铺展开来。司机师傅告诉记者,这里不允许一辆车单独走,因为大兴安岭的许多地区没有信号,如果车出现问题,与外界无法取得联系。而且,周围都是一样的路和树,没有参照物,迷路之后后果不堪设想。
两个半小时之后,我们抵达了位于大兴安岭地区的塔河县境内,在这里,我们见到了第一施工部的自动焊接机组,黄色的设备,黑色的管道,越走近,机器的隆隆声震动冻住的空气的感觉就越强烈。
该作业地区土壤含水量大,在夏季是沼泽,机器设备无法进入,所以尽管冬季严寒,还是选择了这个时间进行施工。由于严寒,土壤中的水分又多,会出现冻胀和融沉的现象,土壤中的水分冻结和冰体的增长造成土壤膨胀、地表不均匀隆起;而等到温度上升,冰体融化之后,地面又会下沉,这些都会对埋在地下的管道产生威胁。
为了解决冻胀融沉的问题,中俄二线是首次采用热棒措施治理冻土融沉的长输管道,将含有介质的热棒插入土壤中,在冬季导冷,在相对暖的时候导热,有效保障地下管道的安全。
转过天,继续穿行在大兴安岭林区之中,脑子里塔河的永冻土还没有融化,起伏的山丘又在颠簸中走了进来。又是一个两个半小时,朝阳的弱光中,我们抵达了中俄二线工程的最高点——松岭。
连绵16Km的山区施工段仅有一条进场路,进山之前要经过一处长达1Km的陡坡,车辆无法行驶,只能步行进山。记者踩着坚硬的山路,尽管穿着专用的鞋子,但还是边走边滑,1Km的距离足足走了20分钟。
同样的设备,同样的背景,不同的是地平线倾斜了十几度,管道的焊接也从地面到了沟下,所有的一切也都从简。零下三十多度的室外,简易的帐篷,草草的用餐,顺着阳光的方向,“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的横幅在林间静静伫立着。
下山,颠簸,黄昏,寂静,又一次走在公路上,行程并没有结束,管道也还在延伸。下一站加格达奇!从加格达奇到大庆,又是一段新的征程。
到百湖之城大庆去
加格达奇被誉为“林海明珠”,大兴安岭走到这里逐渐开始收敛它的原始森林气息,大地也开始变得平整起来。管道的脚步到了平原似乎也轻快了许多,管道的工程建设逐渐活跃了起来,嫩江盾构、全自动焊接机组、林源输油站都让随行的记者感到兴奋。
虽然离开漠河南下已经两天的路程,但是并没有感觉到温暖,自从穿上红色的工服,真是一刻都割舍不下。路上的风景也起了变化,雪路两旁没有了连绵不绝的白桦树,而是皑皑的白雪,白雪下面则是肥沃的黑土地。
在加格达奇行车两个半小时之后,一行人抵达了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下简称“管道局”)在嫩江的盾构施工现场。在这里,将通过地下隧道的方式铺设中俄二线的原油管道,穿越长度1245吗,隧道内径3.08m,隧道内敷设一条A813mm输油管道。
据介绍,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管道局利用核心的泥水加压平衡盾构技术和泥水加压顶管技术,实现了复杂状况下的穿越,小小的嫩江自然不在话下。
跟随着工作人员,记者下到十几米深的井下,行走在一人多高的地下隧道里,眼镜上蒙了一层白雾,仿佛走在黑暗模糊的地底。
在地底走了不到一百米,感觉却像穿越过千山万水;在广阔的大地上疾驰了近三个小时,感觉却像停在原地。我们离开了嫩江盾构,公路在窗外飞快的倒退,我的思绪却依然停留在隧道里的细碎脚步。
再次下车的时候已是下午三点,在这边已经快要步入黄昏了,尽管天还比较亮,但是经过这几天后,我知道,天黑的过程很快就会来临。
这里是中俄二线的第三标段,共经过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嫩江县和讷河市三个市县级区域,目前共投入4个全自动焊接机组。延伸的黝黑管道和垫在管道下面的黑土地几乎融为一体,隆隆的黄色机组迈着坚实的脚步向前行进,身后的管道焊口也在包裹中慢慢退却温度,加入到寒冷的气氛之中。
管道的两边是被白雪淹没的耕地,没有一丝鲜艳的颜色,除了远处的灰树,偶尔还能看见几排半圆的铁架,并排着扎进地里,叫嚣着自己的存在。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管道沿线抢栽、抢种、抢建等“三抢”现象比较多,人为造成了许多困难。
寒冷,盾构,“三抢”,中俄二线一路建设伴随着坎坷,作为参观采访的我们只是草草的停留,其中的苦与乐或许很难真正体会的到。
再次启程,夜幕已经降临,故事似乎也要进入尾声。离开漠河,经过近三天的辗转,车队终于驶进了有百湖之城美誉的大庆,黄色的“磕头机”几乎遍布整个城市。
始建于1971年的林源输油站就坐落在大庆市,也是此行中俄二线工程的末站。如今,1970年8月3日开工建设的“八三”管道在2013年4月已经注氮封存,但是作为漠大线(漠河-大庆)的末站,不久后也将成为中俄二线的末站,林源输油站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一次中俄二线工程建设的实地考察并不完美,却很真实,这里的雪,这里的人,这里的气息,这里的未来,一切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