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中国第一座平原洪潮电站——甘竹滩洪潮电站在广东顺德动工。此后,广东潮汐能研究就处于停滞状态。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巡视员李磊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海岸线长居中国首位,占全国的1/5,海域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现有海洋能利用区共15个。广东潮汐能理论年发电量可达46.7亿千瓦时,东、西两翼沿岸为波浪能二类资源区,海洋风能强度大。目前,南澳岛已建设成为亚洲第一的风力发电岛。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游亚戈称,广州能源研究所在波浪能技术上的研究水平领先于中国内地其他单位,也是中国内地最先开展温差能研究的单位。但广东在海洋能技术的发展上存在着自身劣势,潮汐能研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海流能设备研发方面缺乏优势,企业参与海洋能研究的积极性较低。
游亚戈说,一种能源技术是否具有市场,并不由单位装机容量的造价来衡量,也不能由绝对成本来衡量,而是以相对其他能源的发电成本来衡量。在算经济账时,还应该算账。在考虑发电成本时,也要考虑“恢复成本”。海洋能是清洁能源,恢复成本很低或接近于零。
李磊,对探索研发海洋能应用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应采取财政补贴、海域使用金减免、贴息贷款及电价补贴等相应保障措施,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合理流向海洋能开发事业;以扶持、企业参与、多方投入的模式,设立海洋能开发专项基金。
李磊认为,粤东海域地处海峡西南口,该海域在冬春两季受东北季风影响较大,每逢寒潮南下,由于受海峡狭管效应影响,风、浪远远高于广东其他海域,夏秋两季该处又是台风影响的频发区。该地虽港湾数量、潮差大小不占优势,但风大、浪高、流急,仍不失为综合开发风、潮、浪能的理想区域。(完)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财经频道【编辑:朱鹏英】相关新闻·中科院:二○五○年中国海洋能力拓展到全球公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