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伴随着地球陆地矿物燃料的日趋枯竭和污染日趋严重,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将目标转向蕴藏丰富能源的海洋,并不断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以期在开发利用海洋能源的争夺战中抢得先机。我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和海洋大国,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能已成为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选择。

  在1981年3月联合国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会议海洋能小组第二届会议报告中,分析了海洋能在技术、经济、和资源供应等条件后,认为从预测到可行性和近期内的重要性及采取国际行动的必要性出发,断定海洋温差能转换是所有海洋能系统的主要中心,并由此开展了大规模的海洋温差能资源调查与研究。

  海洋温差发电(ocean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简称OTEC)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海洋表面的温海水加热某些低沸点工质并使之汽化,或通过降压使海水汽化以驱动汽轮机发电。同时利用从海底提取的冷海水将后的乏汽冷凝,使之重新变为液体,形成系统循环。

  我国南海海洋温差能储量巨大,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的温差能资源理论储量为14.4×10.21~15.9×10.21J,可开发总装机容量为17.47×10.8~18.33×10.8kW,90%分布在我国的南海。[1].一般而言,海洋能具有密度低和不稳定的特点,但海洋温差能是海洋能中能量最稳定、密度较高的一种,在温差12~20℃时折合成有效水头为210~570m,已具有相当水力能的强度,能量密度较高。

  海洋温差发电的概念是在1881年由法国人J.D Arsonval.[2]提出的。1926年,他的学生G Claude.[3]首次进行了海洋温差能利用的实验室原理试验并于1926年6月在古巴坦萨斯海湾沿海建成了一座开式循环发电装置,输出功率22kW。

  美国于1979年在夏威夷沿海。[4]建造了第一座Mini-OTEC 50kW试验性海洋温差能转换电站,净功率达15 kW,这是人类首次通过海洋温差能来得到有实用价值的电能。1993年,在夏威夷建成了210kW的开式循环系统。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