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MBR)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末期的美国。1969年Smith等报道采用超滤膜来替代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中的二沉池,用于处理城市污水。70年代末期,日本由于污水再生利用的需要,膜生物反应器(MBR)的研究工作有了较快的进展。自1983年到1987年日本有13家公司使用好氧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大楼污水,处理水作为中水回用。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Zenon公司继续Dorr-Oliver公司的早期研究,进行污水处理研究,后开发用于处理工业废水的系统并获得了成功。Zenon公司的商业化产品,ZenoGem于1982年投入使用。

我国对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MBR)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最早开始研究的有清华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近年,由于该项技术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和潜在的应用前景,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青睐。

1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原理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MBR)是膜分离技术和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用超滤或微滤膜分离技术取代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的二沉池和常规过滤单元,使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泥龄(STR)完全分离。其高效的固液分离能力使出水水质良好,悬浮物和浊度接近于零,并可截留大肠杆菌等生物性污染物,处理后出水可直接回用,出水水质要明显优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污水资源化技术。


2 膜分离单元特点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MBR)中膜分离单元-滤膜的选择基于三点:

1.可有效的分离活性污泥;

2.运行成本最低;

3.抗污染能力强。

通过对国内外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研究,目前国内外使用的膜生物反应器大部分滤膜孔径基本集中在0.05-0.4μm之间,基本介于超滤、微滤膜临界点附近。在如上孔径范围基本上实现了对活性污泥的有效截留,同时确保其运行能耗最低。再大或者再小的空间将不太适应于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微滤、超滤、纳滤及反渗透过滤功能见如下表:


1、微滤膜(MF)

截留颗粒直径0.1 到数微米之间。微滤膜允许大分子和溶解性固体(无机盐)等通过,但会截留悬浮物、细菌及大分子量胶体等物质。微滤操作压力一般在0.01~0.2MPa之间。

2、超滤膜(UF)

截留颗粒直径0.002~0.1μm 之间。超滤允许小分子物质和溶解性固体(无机盐)等通过,同时截留下胶体、蛋白质、微生物及大分子有机物,用于表示超滤膜孔径大小的切割分子量一般在1,000~500,000 之间。超滤操作压力一般在0.05~0.6MPa 之间。

3、膜组件型式

中空纤维膜原理及型式

筛分过程,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MBR)操作压力一般在0-70kPa,混合液在静压差或自吸泵的作用下,透过纤维素或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微孔滤膜,利用其均一孔径,来截留水中的微粒、细菌等,使其不能通过滤膜而被去除。


延伸阅读:

MBR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应用争议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