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编者按】2016年底,纪录片《塑料王国》(Plastic China)在朋友圈刷屏。这部中国自由摄影师王久良的纪录短片,对东部沿海小镇一家塑料回收处理的家庭工厂进行深描,围绕厂长坤和他仅有的雇工彭两户人家展开,特别是家中的孩子。“孕妇在垃圾堆旁生下孩子;孩子把捡来的注射器吸满水含在嘴里”——来自世界各国的塑料垃圾对这片土地及人造成的巨大伤害令人动容。影片的创作周期是2011—2016年,于2016年11月获得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新人单元评审团大奖,并入围美国圣丹斯(Sundance)国际电影节主竞赛世界纪录片单元影片。该影片的出现,又一次将我们的目光聚焦于每个城市都不愿面对但又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我们的城市需要从这里再次出发!
资料显示,填埋仍然是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模式。结合建设时间和设计年限,我国卫生填埋场在未来10年将进入一个大量关闭的状态,因此填埋场的生态修复将成为众多城市已经或即将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才能将这个谁都不待见的场所转化为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甚至成为“人见人爱”的沃土?让我们一起看看纽约弗莱士河垃圾填埋场变身湿地公园的例子吧。
背景
垃圾,是当代城市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城市蓬勃增长的人口与空间规模的背后,垃圾正以惊人的速度侵蚀、包围着城市。目前,中国有超过1/3的城市正深陷垃圾围城的困局,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城内干干净净,城外垃圾成堆”已经成了见怪不怪的事实(图1)。
图1 被垃圾场包围的北京
资料来源:王久亮摄影作品集《垃圾围城》
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填埋、焚烧与堆肥。其中,焚烧法是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方法,但建厂对成本、技术与设备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堆肥则主要针对有机垃圾。在我国,填埋法仍是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垃圾填埋率超过70%。除占据大量的土地资源之外,未经有效处理的垃圾填埋会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由于规模限制,当一个填埋场满载时,只能“另起炉灶”,建设新厂。因而,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地成为消极、破落且无人问津的地区,并将持续对环境产生污染。
鉴于西方国家在垃圾填埋场修复与再生方面已有较多实践,本文将以纽约弗莱士河公园(Freshkills Park)为例,介绍废置垃圾填埋地规划再生的经验(图2)。
图2 弗莱士河公园改造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