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 中国是最早提出垃圾分类的国家之一,60年来中国垃圾分类大体走过三个阶段

◆ 反思中国60年的垃圾分类道路,可以归纳出四大病灶:

垃圾概念没有与国际接轨

管理体制“政出多门”

运行网络有脱节

法规体系不完备

◆ 中国垃圾分类模式亟待再造,有6点建议

◆ 国际垃圾分类三种模式四点启示


高层重视:

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今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已将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列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重要工作。

要解决生活垃圾分类难题,关键是探索出适应中国国情的垃圾分类模式。回答好这个问题,需要从我国垃圾分类的历史变迁中,从国内外垃圾分类经验的比较研究中,从现实问题中寻找答案。

中国垃圾分类60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垃圾分类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1957年,北京市就率先提出“城区将分类收集垃圾”的构想,开创了中国垃圾分类的先河,也为世界贡献了垃圾分类的理念。从发展的角度看,60年来,中国垃圾分类大体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资源回收利用为目标导向的分类阶段。

这一阶段,从1957年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供销社体系退出废旧物资回收市场结束。在这一时期,供销社体系主导的废旧物资回收,在客观上起到垃圾分类的作用。以“俭省节约,重复利用”为目标导向,将垃圾分为两大类,即能回收利用的一类和不能回收利用的一类。能回收利用的由供销社体系统一回收,称为废旧物资;不能回收利用的由市政环卫部门统一回收,称为生活垃圾。

由于当时社会物资短缺,“俭省节约,重复利用”观念深入人心,供销社体系在回收废旧物资时,会支付一定的费用,废旧物资交易费用对生活补贴补助作用还是明显的,公众参与废旧物资回收的热情很高。那个时期,中国的垃圾中的一部分事实上成为了商品在交换和流通。

正是因为供销社体系所扮演的主体角色,以及其遍布城乡的网点布局,起到了很好的组织作用,也形成了废旧物资的回收网络,促使废旧物资回收和生活垃圾收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两个网络并行运转,互相支撑,体系健全,在客观上起到了垃圾分类的作用。这一阶段,垃圾中的有害成分较少,废旧物资的资源属性显著,环境污染属性并不突出。

延伸阅读:

全面分析|举手之劳的垃圾分类 到底难在哪里?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