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为了让数据“好看”一些,有城市在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周围实施“精准治理”,如车辆禁限行、清扫车重点洒扫……不久前曝出的多起弄虚作假事件,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蒙上了“阴影”。
雾霾监测数据到底准不准?“随着技术和设备进步,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归国家,监测数据准确性在不断提高。”日前,在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与科技日报社联合召开的雾霾防治专家座谈会上,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说,我国已建成了全球最多的大气监测超级站,如江门超级站对广东空气监测、重污染预报和预防等起到了很好作用。
全国PM2.5监测网已布好
据公布的资料,“十二五”以来,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单项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初步形成了满足常规监测业务需求的技术体系,发展了PM2.5、臭氧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在线监测技术,有效支撑了我国“十二五”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实施。
其中,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等高端科研仪器开始得到应用,光谱定量检测灵敏度达国际先进水平;突破了污染面源VOCs遥测,大气成分、颗粒物和臭氧垂直探测等关键技术;实现了航空平台上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气体及气溶胶颗粒物分布的遥感监测等。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说,全国PM2.5监测网已建成,监测站在京津冀布局得更密集。“其实我们更关心的是组分网,不仅测PM2.5浓度,还测到底有哪些成分?解释污染物是怎么产生的?这包括手工采样站、激光雷达站,通过航空平台看污染物在大气中怎么迁移,传输过程是什么样的。这是大尺度的实验,并非简单的实验室或理论模型计算的结果。”
随着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及监管能力提升,不仅是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研发水平快速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据统计,工业烟气排放在线监测仪器国产化率达80%以上,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等高端仪器在国内广泛应用并出口到美国等。
卫星遥感监测让数据无法修改
对于地面监测站被“精准治霾”的问题,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说,地面站数据有被“修改”的可能性,但天上卫星实时传输的环境数据无法修改,可与地面站数据相互印证。
延伸阅读:
诊治雾霾也能拍“CT”?1500个微型监测站来助阵!
治霾˙京津冀在行动:看PM2.5监测设备如何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