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46岁的太钢女工程师杨艾花,和废水打了24年交道,见证了太钢从工业废水排放大户向资源循环利用先进企业转变的全过程。
在太钢水作业区,46岁的杨艾花头戴红色安全帽,身穿蓝色棉服,一双磨脱了皮的运动鞋,简单朴素。她打开手机微信向记者展示,每天日常巡查废水处理系统一圈就能走出两万多步。
杨艾花:每天走一圈最起码,也就有两个小时就转回来了,或者有时候哪个系统有问题就多呆一会,每天肯定要转一转。
杨艾花一边走一边指着身边的一条水渠说,最初太钢只有这一条废水处理系统。
杨艾花:你看,这就是生产废水,我1992年毕业来到这,像这个系统89年、90年建起来的,当时就是简单的处理,化学物理处理的多一些。
随后十年,太钢陆续上马了二期、三期废水处理系统,但最具革命性的一次技术提升要数2002年杨艾花牵头引进的反渗透膜处理技术。走进轰隆隆作响的处理设备间记者看到,上百根碗口大的管道几乎占据了整个空间。杨艾花逐一扭开旁边四十个多个水龙头,用量杯取样,先闻闻,又摘下眼镜仔细观察每一杯水的浑浊度,并提示工作人员调整药剂使用量。
杨艾花:这一根一根的取水样,看哪根有问题,我们要一周电脑测一回,出水量不合格就不行,40个。
反渗透膜处理系统是太钢当时率先于全国钢铁企业最先上马的一套水处理设备。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一套设备又是几百万,杨艾花和她的团队小心翼翼、日夜坚守,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终于掌握了技术,还实现了对工业废水的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