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墨龙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墨龙”,002490.SZ)发布业绩预告称盈利600万元~1200万元,2017年2月2日,山东墨龙又公告称,亏损4.8亿元~6.3亿元。
2016年10月26日,山东墨龙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墨龙”,002490.SZ)发布业绩预告称盈利600万元~1200万元,2017年2月2日,山东墨龙又公告称,亏损4.8亿元~6.3亿元。短短数月,山东墨龙业绩预告上演惊天大变脸。而更吊诡的是,在业绩大变脸的同时,该公司董事长张恩荣和总经理、副董事长张云三父子两人高位减持套现3亿多元并未及时公告,资本市场哗然。
目前,深交所已向山东墨龙下发监管关注函,张恩荣父子也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2月15日,山东墨龙回复深交所问询函称,实控人减持公司股份,目的主要是解决上市公司的资金困难,支持公司运营发展,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减持前并未获悉公司业绩数据。
山东墨龙董秘赵洪峰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证实了相关消息,其表示,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应对相关机构的问询监管,而公司实控人确实正在接受调查,不清楚最终调查结果如何,不过公司目前生产、销售都还在正常运营。
“目前各项证据显示,山东墨龙及其实控人有较大可能涉虚假陈述、内幕交易乃至操纵股票的嫌疑”,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远忠向记者表示,如果证监会查证属实,公司及实控人不仅可能面临投资者的集体民事诉讼,如存在明显故意并造成重大损失还将可能面临刑事诉讼。
变脸与减持
在2016年三季报披露时,山东墨龙预计2016年度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扭亏为盈,盈利600万元~1200万元。2月2日,业绩又被修正为预亏4.8亿元~6.3亿元。
这并不是山东墨龙第一次业绩变脸。在过去的四年里,山东墨龙分别于2014年、2016年初上演两次先预增再预亏的变脸剧目。
2013年10月28日,山东墨龙预计2013年净利润为“2685万元~9398万元”,但在2014年1月,业绩修正后净利润变为“亏损1.2亿元~1.8亿元”;2015年10月31日,山东墨龙预测2015年净利润为“404.66万元~1416.32万元”,但到2016年1月30日,业绩修正后净利润变为“亏损1.9亿元~2.7亿元”。
知名财经作家叶檀对山东墨龙的做法表示了不满和不解,在她看来,“在中国股票市场转型的关键时刻,墨龙鄙视监管者和投资者智商的行为是找死的节奏”。
对于此次业绩变动的原因,山东墨龙解释称,2016年市场形势低迷,原材料价格波动大,产品价格下降幅度大,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经营业绩大幅下滑,对存货、应收款项、商誉等相关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
而张恩荣、张云三父子两人,在预盈公告发布之后、业绩修正公告发布之前的3个月内,多次大额减持公司股份套现。其中,张云三曾在2016年11月23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750万股,套现逾8000万元,之后张恩荣则在今年1月13日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30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76%,套现约2.78亿元。
记者查阅公告发现,张云三和张恩荣减持股票均价分别为10.97元/股和9.25元/股,而业绩修正预告发布后第二天,山东墨龙股价即从9.34元/股跌至8.51元/股。换句话说,在业绩预告变脸前,公司实控人已高位精准套现离场。
业绩大变脸、高管超比例减持不予以公告,外界质疑的矛头直指违规减持、内幕交易。“业绩大降和超比例减持都是影响股价的绝对重要因素,公告一出,山东墨龙股价立即大跌8.89%就是显证”,市场人士杜坤维分析称,投资者猝不及防应对大跌,而产业资本利用信披时间差规避了损失,这与市场三公原则是明显背离的。
开源证券策略分析师夏正洲则认为,山东墨龙先发布利好消息拉高股价后减持,然后再发布利空消息套牢散户至少带有目的性,且公司股价走势与消息披露好坏十分吻合,或存在内幕交易的嫌疑。
诉讼风险
深交所发布的市场监管动态显示,因张恩荣、张云三作为一致行动人在卖出山东墨龙股份达到5%时,没有及时向证监会和深交所提交书面报告并披露相关信息,在履行报告和披露义务前没有停止卖出股份,违反了《证券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属于情节严重的异常交易情形,深交所从1月26日起至2月24日对张恩荣、张云三的相关证券账户采取限制交易措施。
“现在中国资本市场监管函很多,但对违规者警示作用有限,至于限制交易,因为已经超比例减持,实际意义不大”,杜坤维直言,涉嫌内幕交易,如果是知情人就要严格按照内幕交易处罚条例予以严厉处罚,证券法183条规定从事内幕交易可以处以1~5倍罚款,因此如果查实内幕交易应该顶格处罚,其次是超比例减持不予以公告也可以参照前述严厉处罚,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资本市场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山东墨龙业绩预告缘何前后出现剧变。如果上市公司和有关股东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就有涉嫌虚假陈述的可能。
根据证券法规定,因虚假陈述导致损失的投资者可以提出索赔,而证监会行政处罚是投资者索赔的前置条件。在证监会查处并进行依法处罚后,遭受损失的投资者获得司法赔偿成为关注重点,这也意味着山东墨龙面临投资者集体诉讼的可能。
而这已有先例。上海李国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爱文目前正代理一起类似案件,其向记者表示,目前法院已经受理投资者民事直接索赔的案件,预期会取得好的进展。换言之,投资者只要发现上市公司有类似虚假陈述的违法行为,且该行为给投资者造成了损失,就可以直接对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赔偿诉讼。
“实际上产业资本减持问题一直存在,窗口期违规减持一直层出不穷,山东墨龙只不过是一个典型而已,如果不是在一个弱势市场减持,山东墨龙也不至于遭遇口诛笔伐”,杜坤维对记者表示,山东墨龙只不过是违规减持的一个缩影。
记者发现,截至2月9日,沪深两市已有2329家A股公司公布了业绩预告,占目前两市全部A股公司比重的75.13%。其中,有461家公司发布过修正公告。不过像山东墨龙这样业绩修正差额悬殊,并存在高管高位减持套现的比较罕见。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会尽量避免出现修正业绩预告,因为修正的幅度过大很容易引起各方注意,乃至怀疑管理层的管理能力或财务决策、财务预测能力。一般是发生了公司预算外重大事项,或者存在违规行为。
“对于类似的行为,只有八个字:严厉处罚,绝不姑息”,张远忠表示,如果不严惩类似案例依然会层出不穷,投资者利益继续受损同时,中国股市很难进入正轨。
业务急速萎缩
业绩屡次变脸的背后,是整个油气行业业绩不振的尴尬缩影,也折射出山东墨龙面临的生存困境。过去几年,业绩大降、出售资产、减员已成为这个曾经“富得流油”行业的新常态。
其中,2010~2015年,山东墨龙净利润分别为2.76亿元、1.68亿元、1.34亿元、-1.76亿元、0.20亿元、-2.60亿元。若2016年继续亏损,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记者查阅相关年报显示,2013~2015年,山东墨龙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生产量、销售量均为逐年递减的趋势。在原材料价格波动频繁和销售量下滑的双重压力下,减产成为现实选择,再加上需求端产品价格的波动,公司业绩每况愈下也在意料之中。
而这与其依附的中石油、中石化等主要客户息息相关。对比山东墨龙2014年及2015年的前5大客户的销售资料,虽然两年来中石油依然是公司前5大客户,但是2014年对中石油的销售额为3.4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的13.4%,而到了2015年,其销售额降至8966万元,占年度销售总额的比例为5.6%。
中石油2016年上半年经营支出7045.27亿元,同比下降15.2%,勘探费用为90.21亿元,同比降低27.2%;中石化的勘探费用为47亿元,同比下降21.6%,油气勘探开发业务亏损219亿元。
上游油气公司缩减投资冲击最大的就是类似山东墨龙这样的油田设备及服务供应商。
以油田勘探主要设备钻机为例,2016年11月,全球活跃钻机数上升至1678台,环比有所上升。但这一数字较2014年11月的3670台相比减少1992台。
这也印证了山东墨龙在报告内对公司业绩下降的解释,“2016 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低迷,原油价格低位震荡,各产油区依然压缩开支,产品需求大幅下降。
中石化旗下某大型油田人士表示,去年该油田解聘了油井一线的绝大部分“临时工”,一年才打了百十口井,所以使用的设备很有限。“由于国家不批新打井的指标,打了也是亏。”
在这种行业背景下,不只山东墨龙这样的民营企业,就连“三桶油”旗下的油服子公司日子也不好过。其中,中石化旗下石化油服、中海油旗下中海油服2016年分别预亏160.8亿元、117亿元,暂列上市公司亏损前列。去年上半年中海油服还被冠以“A股亏损王”称号。
“油田现在是没钱打井,如果油气公司业绩不振,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都不会景气。”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表示,随着油价回升,油服行业业绩会有所回升,但再难回到原先的“暴利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