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伟民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5千瓦温差能发电装置研究及试验项目通过验收。这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掌握海洋温差能发电技术的国家。
对此,市场人士表示,15千瓦温差能发电系统成功运行,标志着我国海洋温差能发电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前景可观
所谓海洋温差发电,是指利用热带及带海洋表层和深层海水间存在的温差发电。1881年,法国人达松伐耳提出海洋温差发电的设想。不过,这一想法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前一直没有得到太多关注。1979年,由美国支持的包括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内的合股项目,在夏威夷铺设了一条冷水管,它服务于一个发电50千瓦的OTEC系统。
两年之后,一个日本研究小组也在南太平洋岛国瑙鲁建设了一个发电能力为120千瓦的试验工厂,海洋温差发电进入视野。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已经确认海洋热能转换是所有海洋能转换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
资料显示,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60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所含的热量。据统计,只要把南北纬20度以内的热带海洋充分利用起来发电,水温降低1度放出的热量就有600亿千瓦发电容量。
温差能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提供稳定的电力,如果不考虑维修,这种电站可地工作。同时,海洋温差能在发电富余的情况下,还可以制氢并送回陆地。
根据我国海洋专家分析,我国南海诸岛温差能利用最具潜力。青岛海洋大学一博士研究的数据显示:南海诸岛水深大于800米的海域约140万~150万平方公里,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太阳辐射强烈,表层和浅层水温均在25℃以上,500~800米以下的深层水温在5℃以下,表层深层水温差在20℃~24℃。
据初步计算,南海温差能资源理论储藏量约为1.19×109~1.33×1019千焦。
据了解,潮汐能、波浪能和海洋温差能是海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其中海洋温差能约占海洋能源储量的90%。据测算,仅我国南海蕴藏的温差能,每年就能发电5亿千瓦时。利用海洋温差发电课题的实验成功,不仅能够为我国沿海尤其是岛屿、海上石油平台的能源供应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还可用于反季蔬菜大棚、水产品养殖等附属开发。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