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1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获悉,由刘伟民研究员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5千瓦温差能发电装置研究及试验项目日前通过验收。该项目实现了海洋温差能发电由原理向实际的转换,我国因此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成功实现海洋温差能发电的国家。

  潮汐能、波浪能和海洋温差能是海洋能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根据我国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海洋能储量调查,海洋温差能占到我国海洋总能源的90%以上,所以海洋温差能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最具开发利用价值和潜力的海洋清洁能源。我国2008年4月启动了15千瓦温差能发电装置研究及试验项目。

  据刘伟民介绍,利用海水温差来驱动热力发电的原理,是利用低沸点的物质液氨作为工作介质,通过热水泵抽取温海水送往蒸发器,液氨吸收了温海水的能量后沸腾变为氨气,氨气推动氨透平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然后,氨气进入冷凝器,冷海水重新将其冷凝为液氨,液氨再经由氨泵进入蒸发器蒸发。如此反复,系统就会实现不间断地发电。

  该项目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实用温差能发电装置,作为千瓦级试验用温差发电装置,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内的空白。由于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发电输出稳定,这一技术不仅可用于建设南海岛屿的发电,还可应用于海上石油平台和地热发电中。

  据悉,项目通过验收后,研究团队还将在海洋温差能的研究利用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实现试验电站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发电能量,并通过大力发展海洋温差能发电技术来解决日益加剧的能源危机。(本报记者赵笛)

  作者:赵笛

  (本文来源: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