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随着“嗡嗡”的机器轰鸣声,一套涂着红、蓝两色的发电装置高速运转起来,几分钟后,固定在墙上的灯泡就亮了起来。

      特别之处在于,这是用海水温差能发出的电。此项科研,就是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伟民带领的团队,承担的“15千瓦温差能发电装置研究及试验”课题。日前,这项课题在青岛通过验收,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掌握海洋温差能发电技术的国家。

      作为一项高科技项目,海洋温差能发电收益大,投资也大,受经济实力、海洋条件,多数国家无法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只有美国、日本具备领用海洋温差能发电的技术,美国更是提出要在2016年建设10兆瓦级的海洋温差能发电电站。在这一背景下,2008年4月,我国启动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洋能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15千瓦温差能发电装置研究及试验”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这是中国海洋温差发电的新生宝宝。”在课题验收时,验收专家组组长王传崑用“惊喜”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他认为,这一课题攻克了海洋温差发电的关键技术,堪称我国海洋温差能发电的里程碑。

      “在低纬度海域,海洋表层水温在25℃以上,深层海水水温则低于5℃,两者相差20℃左右,这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温差能资源,因为有温差就有动力。”10月26日,刘伟民向记者解释了利用海水温差发电的基本原理:通过热水泵抽取温海水送往蒸发器,蒸发器中的液氨吸收了温海水的能量后沸腾变为氨气,氨气推动氨透平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刘伟民介绍,我国海洋温差能资源蕴藏量大,在低纬度海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我国南海的岛屿、海上石油平台上,通过海洋温差能发电,完全能够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增强海洋开发能力。除发电外,深层冷海水还可同时进行空调制冷、水产品及作物养殖、海水淡化等附属开发,有效调节运行成本。

      “作为绿色能源,海洋温差能发展空间很大,但也任重道远。”刘伟民表示,尽管课题已经通过验收,但在今后,还需要在研究利用上继续加大投入,实现试验电站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降低发电成本,为产业化应用打好基础。

      刘伟民透露,他们研发的新技术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目前,研发团队已经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日本佐贺大学、中国华彬集团等展开了合作。(完)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