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1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2015年12月19日,北京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措施。


这是一篇南方周末发表于2015年12月19日的文章。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像这类豪言壮语已较为少见,可见官员们都意识到了治霾任务的艰巨性。

2016年底,这一场范围罕见的重污染天气仍在持续,20日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继续发布预警,全国十个省份在未来一天时间里,将会有重度霾。

时隔11天,北京再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并将持续89小时。

昨天天还蓝,“红警”已提前24小时发布,这是最新修订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规定的。

想想2011年,雾霾、灰霾、pm2.5都还是敏感词。如今,治理大气污染已成为最政治正确、最能凝聚共识的话语资源。

在AQI(空气质量指数)即将爆表的日子里,南方周末来盘点盘点,那些年,领导们为治霾表过的决心、许下的承诺。

最耳熟能详:“提头来见”

关于治霾承诺,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句,当属北京市市长王安顺的“提头来见”。

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空气“国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王安顺代表北京市和中央签下“生死状”:2017年实现空气治理。“国十条”规定,到2017年,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

2014年初,北京投入7600亿治霾。北京两会上,王安顺回忆起他和中央签责任状的情景:“领导和我开玩笑说,完不成规定的治理大气污染任务,提头来见。”

后来想必大家都知道了,这是一句玩笑话。“这既是玩笑话,也说明了这句话的分量很重。”2015年1月25日,王安顺在北京市政协的专题座谈会上这样解释“提头来见”。

本月初,王安顺在北京市政协座谈会上向政协委员们解释了“提头来见”的由来:“我想如果我的脑袋能换来PM2.5达到60的话,那随时都可以来取。”他说,“玩笑话”表现了我们的信心,决心,并不代表老拿脑袋来说事儿。“再来年我就不知道怎么跟大家说了,但是我们肯定会尽全力。”

王安顺曾兑现过一个承诺,事关APEC时的空气。还是在2014年北京两会上,王安顺对代表们说:“领导见了面就反复问一件事:今年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你能不能保证空气质量没问题?我说能。”底下的代表们轰然笑起来,“你不能也得能啊。”

于是,我们有了“APEC蓝”。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