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在黑龙江省,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经常奔波在垃圾场、热电企业、化工厂之间,采集“臭味”,俗称“闻臭师”。他们入行必须有“像狗一样灵敏的鼻子”吗?他们怎样用鼻子“改造”我们的生活环境?为了保证嗅觉的灵敏,他们在生活中有哪些禁忌?记者走进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揭开嗅辨员的神秘面纱。
曹胜(左)正在处理现场采集来的气体。
夜晚企业偷排严重,曹胜(左)和同事在现场收集企业排放的废气。
并不是鼻子灵敏就能上岗,每隔3年需重新考试
今年30岁的曹胜,是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嗅辨员,经常被朋友们调侃拥有“像狗一样灵敏的鼻子”。
“但是,成为一名嗅辨员,并不是鼻子灵敏就能上岗,而需要通过专业的考试。”曹胜告诉记者,嗅辨员对性别没有限制,但要求不吸烟、嗅觉器官无疾病,然后通过相关考试,取得嗅辨员资格后才可上岗。
然而,有了嗅辨员的上岗证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每隔3年重新考核。随着年龄增大,嗅觉的灵敏度可能会退化。根据规定,我国嗅辨员到45岁基本就“退居二线”了。
尽管已经过去6年,提起2011年首次参加嗅辨师考试的场景,曹胜还是记忆犹新。考试分笔试和现场嗅觉测试两部分,笔试主要考察恶臭监测技术的理论方法和相关国家标准;现场测试则在一个独立的房间内进行,考生进入房间后,由考官抽取不同味觉的测试样纸让考生辨别,考生根据自己的嗅觉给出答案。
“现场有一种没有味觉的测试纸,迷惑性非常大。如果考生紧张,对自己的嗅觉不确定,没有味道说成有味道,就会答错了。”曹胜坦言,首次现场考试内心还是很紧张的。幸运的是,当时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十几个人参加考试,全部顺利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