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邻避效应”,这个曾在多地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大难题,在浙江省杭州市得到了有效破解。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得知:余杭区中泰垃圾焚烧项目目前进展顺利,今年下半年将投入点火试运行。杭州能有效化解这起备受关注的事件,走出困局,源于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
“好是好,但不要建在我家后花园。”——人们把当地居民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等带来负面影响,而采取强烈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称为“邻避效应”。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杭州与其它城市一样,近些年面临“垃圾围城”窘境,同时也碰到了这样的问题:专家反复论证认为建立垃圾焚烧厂是解困的最佳途径,但周边群众却争议四起。2014年5月,余杭区中泰街道一带群众反对中泰垃圾焚烧厂项目选址,曾发生规模性聚集。少数群众甚至阻断交通、围攻执法管理人员……
如何化开不信任的“坚冰”,打破项目停滞的僵局?杭州采取的措施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以群众利益为准绳。省、市主要领导均郑重承诺:“项目没有征得群众充分理解支持的情况下一定不开工!没有履行完法定程序一定不开工!”
与此同时,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他们展开了新探索:不是用简单行政命令,而是依靠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用事实去说服教育群众。2014年7月至9月,中泰街道共组织了82批、4000多人次赴外地考察,让群众实地察看国内先进的垃圾焚烧厂。“不看不知道,一看放心了。”现身说法,让群众一个个打消了先前的顾虑。
群众的“健康隐忧”要对症下药,“发展隐忧”更要化解。为了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杭州市专门给中泰街道拨了1000亩的土地空间指标,用来保障当地产业发展。区里还投入大量资金帮助附近几个村子引进致富项目,改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
中泰垃圾焚烧项目现在成了“惠民工程”,一批批项目争先恐后在这里落户,群众真正尝到了甜头。以前,人们争着往外迁,现在则是争着往回迁。仅小小的中桥村,已回迁200多人。
杭州解开了“邻避”这个结(人民眼˙社会治理创新)《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24日 19 版)
说到“中泰事件”,恐怕至今仍有人留有印象——2014年暮春发生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这一群体性事件,一度成为舆论的焦点。
当年5月10日上午,余杭区中泰街道一带的群众因反对中泰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选址,发生规模性聚集。少数群众甚至封堵杭徽高速公路及02省道,并出现打砸车辆、围攻执法管理人员等违法情况。
“好是好,但不要建在我家后花园。”——人们把当地居民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等带来负面影响,而采取强烈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称为“邻避效应”。
“中泰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因“邻避效应”而引起的社会事件。
初春的杭州,已是姹紫嫣红。记者再次来到“中泰事件”的发生地,但见中泰垃圾焚烧发电厂主体建筑已拔地而起,110米高的烟囱巍巍挺立。垃圾贮坑、污水收集池的轮廓已经基本建成。各种工程车辆不时进出,塔吊设备繁忙运转。
“整个工程正有条不紊按计划进行,目前已完成大半。”工程负责人——光大环保能源(杭州)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建平告诉记者。
吵过闹过,还能在原址落地、推进,这在全国也不多见。
那么,杭州是如何化解“邻避效应”的?发生群体性事件之后,又是如何解开群众心结的呢?
延伸阅读:
“一建就闹 一闹就停”!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邻避”如何变“邻利”?
解决垃圾发电的“邻避效应”不能简单粗暴 要循序渐进
“十三五”末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增幅超五成 国务院部署解决“邻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