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大气污染防治的各项工作已取得积极成效;秋冬季是重污染高发季节,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年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污染物排放是大气污染形成的内因,气象条件是大气污染形成的外因……
1月17日-18日,环境保护部在京召开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及趋势分析学术研讨会。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合研究顾问组5名院士和总体专家组25名专家,以及全国各地大气领域各研究方向的专家代表受邀参加研讨会,交流大气污染防治研究成果,凝聚科学和管理共识。
环保部介绍,经过两天的深入研讨,专家代表对大气污染的成因与控制途径达成多项共识。
大气污染防治已取得成效
在我国大气污染总体形势方面,与会专家认为,《大气十条》发布实施3年多以来,各部门、各地方紧紧围绕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因地制宜,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0%,优良天数比例为78.8%,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71、46、32微克/立方米,较往年明显下降。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8%,与2013年相比下降33.0%,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与2013年相比下降18.0%,为《大气十条》实施以来下降幅度最大一年。
京津冀区域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6%,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北京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4.1%,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去年,经中国工程院评估,认为《大气十条》确定的治污思路和方向正确,执行和保障措施得力,空气质量改善成效已经显现。
从季节分布来看,秋冬季是重污染高发季节。尤其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进入采暖季后重污染呈高发态势。2016年,进入冬季以后全国空气质量不升反降,11月、12月份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下降7.5、6.3个百分点,PM2.5浓度分别上升7.4、5.4个百分点。11-12月京津冀区域发生6次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重污染过程,PM2.5浓度同比上升6.4%。
特别是12月中下旬,全国出现大范围、长时间重污染天气,京津冀及周边的北京等35个城市启动红色预警,石家庄等多地AQI爆表。冬季重污染天气频发较大幅度拉升了全年PM2.5平均浓度,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年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影响了公众对全年空气质量改善的感受,成为现阶段大气污染治理的焦点和难点。
在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方面,与会专家认为,《大气十条》的发布与实施推动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思路从“总量控制”过渡到“质量控制”,并进一步促进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快速下降。2005-2010年间,我国SO2排放量下降了12.8%。2013-2015年间,据相关研究估算,主要污染物排放除VOCs以外均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其中电力部门是对SO2和NOX减排量贡献最大的部门。
从区域排放强度来看,京津冀地区的排放强度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从季节变化特征看,采暖季排放强度远高于非采暖季,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相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了30%左右。
工业排放是第一大排放源
专家们认为,目前,工业排放是我国SO2、NOX、一次PM2.5及VOCs的第一大排放源,民用排放是一次PM2.5的重要排放源,交通源是NOX和VOCs的重要排放源。
因此,在未来排放控制中,需强化非电行业(钢铁、水泥和玻璃行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民用散煤清洁利用、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能源加工储运行业)等治理措施,实现SO2、NOX、一次PM2.5和VOCs排放量同步下降。
在我国大气污染成因方面,与会专家认为,大气本身具有自净能力,在排放总量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大气扩散作用可以使大气污染物稀释和消散,大气氧化作用可以将大气成分有效地降解并清除。之所以大气成分(如SO2、NOX和PM2.5)能够累积到形成大气污染的程度,主要的原因是3个方面,即污染物一次排放、二次转化以及气象条件。
污染物排放是大气污染形成的内因,这已是国际国内大气污染成因的一个共识。专家们认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大气污染问题,是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为代表的大气复合污染问题,大气中多种污染物都以很高的浓度水平存在,这一特征也与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大气污染显著不同。
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驱动力,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颗粒物(PM)、SO2、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氨等的排放大幅增加,而且高密度地集中在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这是我国重点城市群大气污染频发的根源。每到冬季,由于居民采暖的刚需,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平均增加约30%。
延伸阅读:
破解环境难题 推动京津冀绿色发展
常纪文:改善京津冀大气环境质量五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