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北京常青园小区居民刘阿姨和老伴将过年积攒的硬纸板、报纸和玻璃瓶等分类整理好,并在每一包上都贴上二维码标签,带下楼投到写着“再生垃圾回收柜”的蓝色垃圾箱中。每天会有专人来回收,并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自去年5月,这个小区就开始试点垃圾分类,这种被称为“e资源”的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模式,是由北京环卫集团旗下京环资源公司推出的社区生活垃圾智慧分类回收体系,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更加智能地实现了再生资源回收和垃圾分类。
那么,垃圾智慧分类如何进行?能否成为全面实现垃圾分类的突破口?记者对北京常青园小区进行了调查。
细化分类
贴码投放,全品类回收
在位于北京市西北四环四季青桥附近的常青园小区三区,12个蓝色的再生资源回收柜立于小区不同区域。居民刘阿姨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小区内安装了这种蓝色垃圾回收柜,当时还在小区广场开展宣传,为居民办理信息登记。
图为驻场回收管理员佟志新用手机扫描硬纸板上的二维码。
图为佟志新在称量回收的硬纸板重量。
图为将硬纸板重量录入手机中的回收系统,换算成可兑换生活日用品的积分。
图为常青园小区摆放的再生资源回收柜和旧衣物回收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