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7月广东电力集中竞争交易结束。

今天上午,2017年7月广东电力集中竞争交易结束,初步结果如下:
成交概况:
总成交电量初步为 282033.1 万千瓦时。 供应方边际成交申报价差 -197.0厘/千瓦时, 需求方边际成交申报价差-33.0厘/千瓦时, 统一出清价差为-115.00厘/千瓦时。
供应方:
共有38 家参与报价, 总申报电量为 326416.2 万千瓦时, 其中 31 家初步成交,成交的供应方平均申报价差为-438.238厘/千瓦时, 其中最高成交申报价差 -197.0厘/千瓦时,最低成交申报价差 -450厘/千瓦时。
需求方:
共有119 家参与报价, 总申报电量为 282033.1 万千瓦时, 其中119家初步成交,成交的电量为 282033.1 万千瓦时。 需求方平均申报价差 -0.2793厘/千瓦时,其中最高成交申报价差为 0厘/千瓦时,最低成交申报价差为 -33.0厘/千瓦时。
预测都是“浮云”
和往常的月度竞价一样,7月竞价前照例有各方人士对结果进行预测。直到竞价开始前一小时,需方对价差的普遍预期还在度电3分钱左右。一位从事售电平台业务的相关负责人在朋友圈贴出了一张由数据计算后台根据供需关系和历史报价自动算出来的出清预测,统一出清价格为-26.8厘/千瓦时。
记者再询问多位售电公司相关负责人,得到的回答“平和”而“愉悦”:也就3-4分吧。
两小时后,广东电力交易中心首发2017年7月集中竞争交易初步结果的通报,统一出清价为-115.00厘/千瓦时。
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反映,把结果看成了度电下降1分5,实际上,是度电降低1毛1分5。
“降这么多啊,预测都是浮云,也许这才是市场,其他市场都是假的。”
必开顶峰电量有点多
按照惯例,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在月度集中竞价前发布《关于开展2017年7月集中竞争交易的通知》:
7月份市场用电总需求电量为104.20亿千瓦时,其中双边协商电量76.00亿千瓦时,集中竞争交易电量需求为28.20亿千瓦时,扣除必开顶峰电量19.72亿千瓦时后的有效竞争电量需求为8.49亿千瓦时;发电侧集中竞争电量总上限为31.33亿千瓦时,其中优先出清的必开顶峰电量为19.72亿千瓦时,因局部送出受限产生的无效竞争电量上限1.40亿千瓦时,则剩余的有效竞争电量上限为10.21亿千瓦时,对应的有效市场供需比为1.2。
早在交易进行前,“21世纪电改资讯”曾分析,广东电源和负荷空间分布极其不均,网络约束尤其多,进入夏季,将更加明显,顶峰电量的增加传导到交易中就意味着,发电侧集中竞争交易所对应的需求电量进一步缩小,电厂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因此,虽然看上去供需比和上月的1.5相比更低,但从结果来看,发电侧竞争强度并未下降。
热电机组挤占部分竞价电量
除了顶峰电量优先出清外,还有供热机组。
根据《通知》,选择强制成交供热所需电量的热电联产发电企业必须在6月27日9:00之前填报热电联产机组回执,多个交易单元共用同一供热母管的,必须同时选择热电联产强制成交或同时选择不强制成交。
据了解,竞价的热电联产电量是竞价上限电量近2倍。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供热超过上限电量,会挤掉一部分竞价电量,最后市场中连8亿千瓦时都不到了,所以实际供需比远超1.2,可以达到1.7左右。
“只要供需比失衡,电厂就是血拼。”
把顶峰电量和供热机组优先出清的做法是否公平?月度竞价结果又能否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一时间,业内再次开始讨论刚刚微调过的规则。
发电权交易引发心理战
就在本次月度竞价4天前,广东的电厂刚刚经历了首次线上发电合同转让集中交易,根据交易中心公布的未经安全校核结果,总成交电量为77250万千瓦时,其中基数电量54764.2857万千瓦时,双边协商电量为22485.7143万千瓦时,平均成交价为312.7厘/千瓦时。
据多位业内人士分析,发电权交易虽然对月度竞价没有直接影响,但对报价心理会产生一定影响。有些转让了合同的电厂可以继续发电,对价格不敏感,失去了博弈边际的动力,曾经引导月度价格走向的,就未必这么“积极”了。
对比数次交易成交电量数据,记者发现,7月交易中,平海、沙角C、靖海B、横门C等机组相较4-6月有明显下降,而妈湾、德胜、恒运D、恒运C等则明显增加。
“原本指望着别的机组来压一压,结果都跑了。”
一位广东电厂的从业人员在交易后感叹,别的地方都在喊联盟,看这个结果,广东还真是“一盘散沙”。